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三甲医生忠告:宁可打牌,也别做这9事!
有人开着车忽然没了意识,有人刚吃完饭倒在沙发上,有人洗完澡捂着胸口喊“喘不过气”,家属一脸懵,等120赶到,心电图一条直线。
有人开着车忽然没了意识,有人刚吃完饭倒在沙发上,有人洗完澡捂着胸口喊“喘不过气”,家属一脸懵,等120赶到,心电图一条直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3.3亿,其中冠心病人群超1100万。更离谱的是,急性心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双上升,年轻群体占比翻倍。
今年夏天,一项关于城市职场白领的体检报告引发热议:18到35岁人群中,心脏异常的检出率超过了23%,其中不少人完全没有自觉症状。更令人警醒的是,过去五年内,“猝死”这个原本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词,正悄悄从中年群体向年轻人蔓延。
“你知道吗?每天对身体撒的‘健康谎言’,可能超过5次。”——“我还年轻,不会得心脏病吧?”、“只是累了,歇会儿就好。”、“最近胖点,没事,能吃就是福!”
车厢内,多数旅客已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只有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轻响,伴着窗外掠过的夜色,勾勒出旅途的宁静——直到一阵急促的广播声骤然划破这份平静:“紧急通知!5号车厢有乘客突发疾病,急需医护人员协助救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心梗,全名叫“急性心肌梗死”。听着吓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被堵住了。血流供不上,心肌就“憋死”了。就像你家厨房水管堵了,水倒灌,锅碗瓢盆都泡汤一个道理。只这回泡的,是你的命根子。
那一刻,他愣住了。不是都说早起有益健康吗?难道血脂问题,真的跟起床时间有关?早起不是保健常识吗,怎么还可能“伤身”?这年头,健康常识究竟是帮助我们,还是在给我们挖坑?
别以为自己几十岁年纪不大、血压还凑合、只是偶尔心跳快几下就没事。真要有事,它哪怕只快一次、慢一次、跳乱一次,都可能是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是心衰的信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当地时间2025年8月24日,据美国《野兽日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左手被发现出现了一处新的“淤青”。
第七届“儒道心学”心血管病学大会暨安徽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学术年会由安徽省医学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历时3天,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听到体检报告里写着“冠状动脉有斑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完了,我是不是快要心梗了?接着脑子里就开始排队:支架、搭桥、住院、猝死……甚至有人连遗嘱都想好了。
心梗的发生,并不仅仅是血管“堵了”这么简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极限状态:当身体被压榨到极致,系统最终只能选择“罢工”。而在这之前,它其实已经通过疼痛、疲惫、呼吸变化等方式,表达了多次不满。
阿司匹林里最核心的是乙酰水杨酸,专“管”血小板。你想啊,血小板像小工人,平时帮咱止血,可在血管里扎堆就会堵路——堵心脏叫心梗,堵大脑叫脑梗!
可那天回来脸色发白,气喘得厉害,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来。老公一边拿热毛巾给他敷额头,我一边赶紧量血压。数据不太理想,当晚就带去医院检查。医生看了心电图,说他心脏负担有点重。
刘阿姨退休后搬到了孩子家附近,一心想着享清福。可没过多久,她总觉得头晕、心慌,去一趟体检才发现血压飙到了160。
冠心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心脏支架都装上了。门诊里,像老李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平时不觉得有什么大毛病,爬几层楼就胸闷、走远点就累,年初查出冠心病,做了介入手术后,吃药、复查、偶尔锻炼,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很多人认为,降脂药吃一段时间就可以停药了,就像感冒药一样。但这可能是危害健康的致命误解!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有3.3亿高血脂患者,却只有10.4%的人规范用药。这种"随意停药"的行为,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因急性心血管事件猝死,其中很多都是原本看起来“挺健康”的人,甚至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结果突然倒地不起。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发病前都曾出现过“腰痛”或“胸闷”的症状,却被误认为只是疲劳、闪了腰,甚至以为是“风湿犯了”。